进入关怀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力乌当 > 游在乌当 > 风俗民情
芦笙花鼓舞
  字号:[ ]  [关闭] 视力保护色:

芦笙花鼓舞历史悠久,据传此支苗族原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一带,后迁徙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境内的花孟社区把火村,芦笙花鼓舞表演延续至今。

芦笙花鼓舞特点鲜明,形式独特,节奏明快,参演人员共计24人,四女双手持鼓棒,四男手携鼓,四女双手持手帕,四男吹芦笙,跳者与击鼓者配合默契,边击边跳,姿态不一,整个舞蹈动作灵巧多变极具特色。击鼓方式不一,有跳而击、定而击、左右击、旋转击,芦笙吹手与手持手帕者穿插而跳、对跳、女围男跳,气氛热烈,场面热闹,队形多变,有横队、纵队,呈三角、弧形、圆形等队形,舞蹈节奏流畅,速度较快,显示了欢乐的情绪。表演人员全为青苗,男生盛装穿青色长袍,头缠青纱布,脚穿布鞋,手持芦笙;女生穿盛装,头戴尖帽、穿花衣配花裙、腰携鼓、手持鼓棒、佩戴银项链、银手镯、银锁、银铃、手绢。基本跳法有“迁羊跳”“斗鸡跳”“丢手帕跳”“云脚跳”“甩腿跳”等跳法。

芦笙花鼓舞主要在每年正月初九“苗族跳场”、 “四月八”、省、市、区政府部门组织的民族活动进行表演。

芦笙花鼓舞历史悠久,以舞蹈为载体,击鼓为主,伴以芦笙配乐,通过世代传承,反映当地苗族对其祖先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研究此支苗族的历史、迁移、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