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堡花棍舞综述片
卡堡花棍舞
“聂热姑”是汉语“打花棍”的苗语叫法。苗族的打花棍起源于明朝初年,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今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谷金村卡堡苗寨传承的卡堡苗族花棍舞,其雏形为民间舞蹈“金钱棍”,最初用于纪念苗族中“印苗”的祖先,召唤亲人团聚。后逐渐成为在很多节庆和热闹场合表演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20世纪50年代以前,卡堡苗族花棍舞多为祭祀性舞蹈,常在氏族或家族的祭祀活动中表演,以祭祀祖先为目的,动作比较单一,韵味古朴,风格古老。50年代初期,卡堡苗族花棍舞在动作、内容、色彩上都有了一些变化,逐步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集体舞蹈。原来使用的道具金钱棍,用红色花纹或红绸扎花进行装饰,因此得名“花棍”。80年代以后,当地民间艺人和市、区两级文化部门对花棍舞的舞蹈动作重新编排,进行创新,使舞蹈动作活泼跳跃,轻快多变。同时加入了唢呐、芦笙、锣鼓等乐器,很大程度增加了花棍舞的文艺性,使之成为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代表之一。
卡堡苗族花棍舞有9大基本动作,但没有特定的名称,表演者是根据动作的特点和伴奏乐曲的内容彼此沟通。经过改编、充实后的卡堡苗族花棍舞,表演人数不限,但多为双数,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男女各一半。表演时,苗族男女均要身穿绣有大小方形图案的“印苗”传统服饰,配上镶有花边的百褶裙和黑绑腿。按照传统习俗,每次在表演开始之前,由苗寨的寨佬焚香点烛,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之后在一片唢呐、芦笙、鼓钹的喧闹声中,表演者踏着舞步上场,在鼓点的指挥和唢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花棍舞的演出道具以花棍为主,唢呐、大鼓、镲、大帮锣配乐。花棍的材料为木棍或竹竿,全长约100厘米,两端挖有透空孔洞,洞中嵌入铜钱或小铜钹,在两端各挖四五个透空孔洞或挖一个细长的透空孔洞,分别嵌入四五个铜钱或小铜钹。表演者不断摇动花棍,铜钱撞击孔壁,花棍会发出悦耳的响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卡堡苗族花棍舞最受追捧的一个时期,经常受邀参加各种演出。
1986年
卡堡花棍舞被贵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推荐参加贵州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表演奖;当年7月,参加贵阳市艺术节的表演;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
参加贵阳市花溪之夏艺术节。
1991年
参加凯里民族村寨文艺调演。
1993年
先后参加南京少数民族风情表演、中国黄果树山水风光游、贵州国际酒文化节、北京中国第三届民间艺术节;
1995年
参加河南国际滑翔比赛开幕式。
1996年
参加上海农民运动会。
1997年
到新加坡演出,被外国朋友称为“东方迪斯科”。
2001年
参加贵州省民族运动会演出,获一等奖;参加贵阳市花溪之夏艺术节乌当分会场演出,获二等奖。
卡堡苗族花棍舞,作为迎宾礼仪舞蹈,还接待过荷兰、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贵宾,受到外国友人的高度赞扬和好评。
卡堡苗族花棍舞很幸运,在今天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无人传承的情况下,乌当区将下坝乡的下坝中学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基地,定期请花棍舞民间艺人来学校教学,指导学生跳花棍舞。乌当区还在卡堡苗族花棍舞的基础上,改编了一套特殊的广播体操——花棍操。下坝中学每天课间操时间,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集中做花棍操。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赋予了古老的花棍舞新的内涵,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沐浴在历史长河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知道在他们生活的地方有着古老的文明,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化的热情。
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还有另一支居住在岩山村岩底苗寨的苗族,也跳花棍舞,称岩底苗族花棍舞,是从岩底苗寨原来的跳花场演变过来的。岩底苗寨的苗族是从江西迁移来的“花苗”。很早以前,每年的正月,岩底苗寨举行跳花场。这是他们最讲究最热闹的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围着花鼓,手持长竹,一边跳一边对歌,一边敲鼓一边跳舞。正月跳花场也是苗寨青年男女相亲、谈恋爱的主要方式,他们通过唱歌跳舞认识后,相互送花包、香包、花手帕等信物,算是定情物。岩底苗寨跳花场时使用的道具是一个大鼓,据说这个大鼓,迄今已在苗寨珍藏了上千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岩底苗寨的花苗在原来跳花场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改进,将跳花场逐渐演变为今天的花棍舞。但岩底苗族花棍舞与卡堡苗族花棍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别是服饰上的区别较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