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关怀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力乌当 > 乌当简介 > 自然地理

乌当区位于贵州中部,贵阳丘陵盆地北部,地处省会贵阳中心区东面。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貌以山地、丘陵、坝地三类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高原性气候的特点,由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形成多种小气候,区内矿藏资源丰富,由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适宜于农业生产和人员居住。

乌当区地处省会贵阳中心区东面,区委、区政府所在地距贵阳市中心7千米,距贵阳国际机场8千米,距贵阳火车站10千米。东与黔南州龙里县接壤,南与南明区、云岩区相连,西与观山湖区相接,北与修文县、开阳县、白云区交界。介于北纬26°32'—26°55',东经106°43'—107°03'之间,面积为686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8034平方千米)的8.5% 。

乌当区地处苗岭山系中段,属贵州高原中部,位于贵阳丘陵盆地的东北部。平均海拔在1250米。地形北高南低,南部较平缓,北部和东北部地势起伏较大。区境内最高为水田镇安多村云雾山,海拔1659米;最低为南明河出境处的百宜镇拐九村姜家渡水面,海拔872米;相对高差787米。北部片区以水田镇的云雾山的庙窝顶、羊昌镇和百宜镇之间的凤凰山、新场镇的大观山等三处地势为最高,平均海拔在1500 米以上。山势走向由此三处顺河流绵延至水田镇、羊昌镇、新场镇,一般海拔在1300—1400米。凤凰山由东西方向延伸,构成本区南北分水岭。南明河及三江河谷一带地势最低,一般海拔在1000—1200米。

区境内在大地构造上属黔中隆起与黔南凹陷的过渡地带,喀斯特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90.6% ,各系地层出露在南部较为齐全,构造上属北东向华夏式构造体系。全区出露地层除白垩系外,震旦系至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新场镇、羊昌镇、百宜镇、新堡乡和水田镇等乡镇主要出露震旦系、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尤以寒武系地层分布最广。东风镇、下坝镇主要出露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地层,其中以三叠系分布最广,东风镇的洛湾盆地有第四纪冰川沉积物,是我国的典型冰川分布地。新添寨地区是一短轴背斜构造、受乌当断裂控制,出露地层较多,碳酸盐岩与碎石相间分布,经乌当断裂切割,出露地热放热带,在两岔河口钻探有热水井。

全区为海相地层发育,碳酸盐岩石分布广,出露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0% 以上,因而导致岩溶地貌、溶丘、溶谷、洼地、峰林凹地等组合地貌形态,部分地区渗漏缺水、石漠化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0.5%。由于地质岩石和构造关系,风化后形成的地带性黄壤中间镶嵌着部分非地带性土壤,兼之侵蚀条件的差异,分带切割明显、造成成片面灰土壤镶嵌其间。

区境地貌按成因形态,划分为山地、丘陵和坝地三大类型,面积比例为8.5:6.4:1,山地主要分布大观山、凤凰山、云雾山、偏坡乡等地,一般海拔在1300米以上,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可划分为中山和低中山两类。中山的海拔大于1400米,相对高差在300米以上;低中山的海拔在1000米一1400米,相对高差200—300米。丘陵主要分布在新场镇、羊昌镇、百宜镇接南明河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丘陵相对高差小于200米,可分为高丘、低丘和缓丘三类。高丘相对高差为100—200米,低丘为50—100米,缓丘不足50米。从地表物质来看,碳酸盐类岩石丘陵多,碎屑岩类岩石丘陵较少。在碳酸盐类岩石丘陵中,又以白云岩和不纯碳酸盐岩石丘陵多,而纯质灰岩丘陵较少。坝地主要分布在东风镇的乌当、麦穰、头堡、后所、洛湾、新村、大堡等村和下坝镇的喇平,各乡镇有零星分布。坝地的地势平缓、坡度一般小于6度,土层厚,地势相对低,水源条件好,是粮、油、蔬菜主要产品的产地。

全区土地总面积68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8526公顷(其中水田3338公顷,水浇地85公顷,旱地3472公顷,临时性耕地11676公顷),园地3207公顷,林地38210.6公顷,草地29公顷。